致橡树赏析句子温柔

致橡树赏析句子温柔

今天给各位分享致橡树赏析句子温柔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致橡树》课文赏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致橡树》课文赏析
  2. 关于爱情和树的句子

[One]、《致橡树》课文赏析

〖One〗、《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1977年创作的一首当代诗歌。下面是我总结的《致橡树》课文赏析,一块儿来看看吧。

〖Two〗、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取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Three〗、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Four〗、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Five〗、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

〖Six〗、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Seven〗、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Eight〗、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Nine〗、女诗人舒婷,是与北岛、顾城一起并立诗坛朦胧诗的三巨头之一。她的诗,不局限于朦胧,保持了超然的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文学的天空里涂抹出了一道绚丽夺目的轨迹。她的诗,从意象到语汇都深具南方风情和女性特色。便如这首《致橡树》,语言和意象是何等的鲜活感人!而其所歌唱的那种不卑不亢至纯至美的爱情,可谓理想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曾令无数的年轻人向往和憧憬。

〖Ten〗、舒婷曾经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致橡树》曾经是传遍天下的诗歌,二十年前,评说纷纭。虽然如今朦胧诗派早已落入冷寂,但舒婷及其《致橡树》却值得一说。

1〖One〗、《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爱情诗比它更优秀。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

1〖Two〗、爱情,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也是古今中外诗歌描写最为广泛的题材。朦胧诗人的杰出代表舒婷,深感现实生活中崇高精神的丧失而追慕先贤们伟大爱情的坚贞,用其《致橡树》向人们提出了一个爱情的高标准。她在这一诗篇中塑造的爱情形象,鲜明地昭示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

1〖Three〗、让我们逐字逐句地来把这篇关于爱情的经典诗作赏析一遍。

1〖Four〗、《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比较高大的一种。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这种爱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1〖Five〗、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人,我必须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气质的人;你是树,我必须是树,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平等地立于天地间。总之,两人形象必须一致。

1〖Six〗、但这一致既不意味着要凌逼和挤迫对方,也不意味着两者毫无区别,只是为了“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真是并肩携手息息相通的情侣,那怕是一点微风掠过,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他们心心相印,没有谁能听懂他们的话语。这木棉用一种为橡树自豪、为自己骄傲的口吻说道:“你有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显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方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这里,她毫不掩饰地颂赞橡树的男性美和阳刚气概,豪壮挺拔,锋芒毕露;也对自身女性的柔韧气质作了赞美:那丰硕的红花不正是青春美和女性美的标志?可是,木棉的朵朵红花为何又象“沉重的叹息”?我们可以从中感触这位女诗人那种独特的声音和情绪:这声音带着痛苦的伤痕,这情绪染着忧伤的色晕。这声音和情绪里融化了多少那个年代社会、亲友、个人的阵痛、艰辛和挣扎!这沉重的叹息是那么真实,以至把它掷之于地,便会溅出泪渍和血斑!

1〖Seven〗、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她接着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真正的爱情,当然应同甘共苦。他们表面上“仿佛永远分离”,实质上却根叶纠结,“终身相依”。只有这样的爱情,在舒婷的眼中才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的伟岸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在这里对爱情的“坚贞”提出了她独特的见解:爱情的坚贞,不只在于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止于容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结合,而是更进一步,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也纳入自己爱的怀抱,从精神上完全相融和相互占有;不仅在形体上、而且在思想感情上达到完美的结合,站在同一个阵地,拥有相同的生活信念,追求同一种目标,才算得上“伟大的爱情”。

1〖Eight〗、全诗明丽洗炼、概括集中,作者运用了抒情主体拟物化的表现手法。诗中抒写的对象明为橡树,实为木棉。写法上也独辟蹊径,不去描绘木棉外貌的秀丽挺拔,却用了一连串精妙的喻象从各个角度反衬出木棉的品格、特征、信念和抱负。接着又从心理上对她的爱情观作进一步的剥露,从性格特征上加以刻画。在刻画中用“叹息”、“火炬”两个意象对比,更深一层展示了木棉丰满的个性。然后,又把“寒潮”、“雾霭”等意象铺开对比,衬托和渲染出木棉和橡树这一爱情形象的典型环境。这就从四面八方突出而饱满地表现了木棉对橡树的爱情。在艺术上巧妙的比兴、鲜明的形象、蕴藉而柔婉的调子,构成了全篇的`独立特性。全诗收束处,既是虚拟,也是实写,虚虚实实,意味深长,富于哲理,开拓了题旨,对木棉的爱情观加以理性的升华,以理想之光反照那象征爱情的形象,使木棉的坚贞倩影更为挺拔和崇高,显得那么饱满、美丽、鲜明!

1〖Nine〗、《致橡树》是一篇艺术形式的爱情宣言,在这首爱情诗里,包含着一位青年女性对于爱情的理想,对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的思考。经过了独立而深入地思考之后,诗人在作品一开始就表明,女性不应成为男性的附庸,不愿像“凌霄花”一样“攀援”,不愿学“痴情的鸟”“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不似“泉源”和“险峰”,“甚至日光”和“春雨”。这六个比喻,强烈地否定了历来的爱情观,其中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我国妇女生活的历史和现状的痛苦认识,表现了诗人争取女性的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抗争的决心,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观念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有力批判。从思想内容的表现上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破”。

20、有“破”当然就有“立”。下面,诗人在愤激的抗争之后,进入了理性的诉说,并且对爱情观的确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如果说这首诗是爱情宣言的话,这两句就是本诗的中心观点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被称为“诗眼”的句子,它所昭示的也是全诗所要表达的,即“平等”二字。爱情,不能作为交换的条件,不能变一方为另一方的附属物,每个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在相知相恋、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独立的平等的基础上,共建新的爱情观念。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诗人对爱情和婚姻的认真、哲理的思考,流露出了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与渴望:“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我们共同分担困苦,我们共享欢乐,我们有各自独立的人格,且又彼此忠贞不渝──这才是诗人理想中的爱情。

2〖One〗、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这在当时十年浩动刚刚结束,国人亟待在文化的空地上重铸民族精神之魂之际,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2〖Two〗、诗人的自我不仅指向过去,而且也指向未来,它不仅是诗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评价,还是诗人诗人关于我该成什么样子的探索或思考。这样,抒情主人公必然包含着诗人的人格理想,使之成为理想化了的自我。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要求得到另一个人的重视不只是我的抽象人格,也不是我的人格在某一具体的孤立的因而是有局限性的事例中的体现,而是我的主体性的整体,我应该把这主体性所包含的一切,把我这一个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样子,全部渗透到另一个人的意识里去,成为他所追求和占有的对象。”由脉脉含情到心心相印,爱情诗的美,由于展现了人格的价值面变得崇高了。在舒婷的爱情观中,爱既要心灵相通(根,紧握在地下,),更是人格的相映(你有你的铜钢铁枝,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爱情要忘我却不能丧失自我。忘我是对爱情如交易,视人格如财物的一种超越;不丧失自我是对视情人如靠山,视自己如附庸的一种超越。只有平等才有交流,只有并进才有共勉。这种女性的自尊心理,这种对爱情的理想追求,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其中反映了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知识女性的自觉与自强。

[Two]、关于爱情和树的句子

用树关于爱情的诗句 1.关于爱情的诗句

中国最经典八首爱情诗词第一诗经·国风·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铺张的修饰,然而淡然中缓缓道来的誓言却震撼每一个人;轰轰烈烈也许是爱情的开始,但祥和总是爱情的归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似简单,千古以来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几个时间飞逝,青春老去,身边却有一双可以握住的手,这也许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第二诗经·国风·召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冒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朴实而直接,没有矫情的掩藏;对于美丽女子的渴慕自然流露,求之不得的淡淡焦躁,想象未来时的喜不自禁,让每一个暗恋中的男子或女子都可以在这首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第三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之所以倾倒众人在于它用虚幻而绝美的景色代替了爱情的描写;所有热烈的追求,焦急的渴望与艰辛的等待都化在一片水雾迷茫中;淡淡的忧伤和着萧索的秋后,让人不由自主地迷失。偶然间想起神话的歌词“风中摇曳炉上的火,不灭亦不休”,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不灭亦不休”,但是的确如同“风中摇曳炉上的火”,飘摇而难以捉摸。

第四摸鱼儿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这首诗流传最广的应当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但带给我虽大感动与震撼的确是“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世上也许有很多人适合自己,但是只有一个人能够与你终身相伴,朝夕相守;若是没有他,你的世界便会寂寞许多。万里层云,千山暮雪,浩淼世界中何去何从?每每读到此句,心中无限凄凉。

第五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人们或许对于“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句更为熟悉;但在我眼中“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白日苦苦思念不得,梦里际会,却看到夫人临窗装扮,如同十年前一样;旧时的温馨重又回来,十年的思念一时间齐上心头,欣喜与悲伤,不知哪一个会多一点?第六离思元缜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关于这首诗,不想再说些什么;“曾经沧海难为水”,古往今来能真正做到的也许为零,也许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人可以爱上不同的人,但是还是让我们回忆一下理想中的坚贞与执著。第七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许多爱情诗歌都充满惆怅,桃夭的欢快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微笑;现在的人也许对于婚姻嗤之以鼻,然而没有婚姻的爱情如同风中飘摇的风筝,让彼此缺少温馨与踏实。

很多女生喜欢看婚纱,憧憬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幸福的新娘,在桃花盛开的灼人粉色中享受幸福美满,这就是桃夭带给我的感动。第八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距离不会割断爱情”这句话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否决,看着有人因为距离而分手的时候,就会想起这首词。

关于永恒和瞬时拥有,不想在这里讨论,只希望朋友们读到这首词时能够唤起心底最原始的对于爱情的感动。最后,仍然希望世上的恋人们能够拥有朝朝暮暮的结局。

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赏析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取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

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

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

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

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 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所陶醉。

舒婷主要著作诗集《双桅船》《会唱歌。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梨树(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1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1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出处:唐·贺知章《咏柳》 [今译]不知那丝丝柳叶是谁裁出,原来二月的春风像巧匠手中的剪刀。 [赏析]这两句是对大自然生化万物所唱的赞歌。

那巧如剪刀的春风裁制出丝丝碧柳,给大地披上新妆,是自然活力的象征,给人以美的启迪。宋代梅尧臣《东城送运判马察院》诗云:“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清人金农《柳》诗云:“千丝万缕生便好,剪刀谁说胜春风。”无不由此化出。

清黄周星《唐诗快》说它是“尖巧语,却非有雕琢而得”,也就是说它比喻新巧,却出语自然,毫无人工的痕迹。 [原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注释⑴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本诗描写的是垂柳。⑵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⑶妆成:装饰,打扮。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⑺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⑻似:好像,如同,似乎导读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www.77788880.com/5YXl5vx1ig.html